清晨6点多的西江雾气氤氲,陈永豪骑着电动车匆匆赶到渡口。这位穿着白衬衫、背着图纸包的年轻人,看起来与周围赶早市的村民并无二致。但鲜有人知,这个每天往返一江两岸禄步圩镇与镇南村的搭渡人,曾是深圳某知名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,如今是高要区禄步镇“喜园”民宿的创始人,被镇政府授予“乡村美学工坊CEO”的新身份。
2015年,陈永豪从建筑学专业毕业,进入深圳某知名设计院工作。七年间,他参与过高端别墅、商业综合体等项目,却逐渐陷入职业迷茫:“房地产下行周期里,给设计师表达自己创意和理念的空间并不多,因为主客观原因,我的设计更多只是停留在图纸上,更像是产业链上的螺丝钉。”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接触到乡村建设项目,对“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”有了具象的认识。
2022年,他作出令亲友愕然的决定:辞职回乡,将自家在禄步镇的2亩闲置地改造成民宿。“在深圳,我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;但在家乡,或许能做些不一样的事。”
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黝黑的皮肤上,衬得他眉目沉静。这位“90后”创业者说话柔声细语,语速不紧不慢,带着儒雅斯文,可一谈起过去几年的创业经历,他的眼神便倏然锐利起来。
“要主动求变,化思虑为实践。”喜欢钻研国学的他尝试用《周易》解释自己的行为逻辑,思虑多的人往往优柔,面对可以“躺平”的机会,他选择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。
然而,做不一样的事情意味着付出超出常人的艰辛。陈永豪坦言:“以前在深圳,我只需要对业主负责;现在真正当起甲方了,却发现利益关系一环扣一环。”施工期间,他每天接几十个电话,从材料选购到工人协调,DB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事无巨细。“改了五次方案,拖到今年1月才开业。”他苦笑道,“有时候会自我怀疑,是不是要求太高了?”
但专业素养让他找到破局之道:用“体验逻辑”颠覆传统民宿设计。他坚持“该省则省,该花则花”的原则:智能灯具亮度调至10%营造氛围,却省电30%;墙面用普通材料,床品卫浴却选高端品牌;栏杆采用村民砍伐的桂木制作,既降低成本又增强在地性。他还创新性地以“四两拨千斤”的巧妙手法化解难题——针对汛期易淹水的区域,他将其设计成“显眼包”艺术装置,反而成了打卡点。截至目前,喜园在开业80天内实现15万元营收,淡旺季开房率分别达40%和90%。
回顾创业历程,他笑着说:“这几年是最累的,吃夜宵都是一个人。但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喜欢的,从不后悔。”未来,DB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他希望能带动更多业态,让喜园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。“乡村振兴不能只造‘盆景’。”他总结出三条经验:专业人做专业事,自己负责设计而将施工交给村民;建立利益共享机制,让村民成为参与者;打造可复制的商业模式,“上一个五年周期的盈利要支撑下一个周期的升级”。
陈永豪拒绝照搬城市民宿的模式。“民宿不是开给别人看的,而是要服务村民和游客。”他特意雇佣本地人参与建设,比如砍桂木做栏杆、请村民种地,既降低成本,又带动就业。前台小妹小雯是禄步本地人,陈永豪鼓励她学习短视频运营,“希望年轻人能留下来,这里有可观收入,也有发展空间。”此外,他深入挖掘禄步镇特色:镇南菠萝、佛手、柠檬……把这些元素被融入“百千万工程”农村风貌提升的设计中。
“喜园”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旧戏院,镇上最热闹的地方。如今,这里重新成为禄步镇的新名片。陈永豪还计划在多功能庭院里引入露天电影等怀旧活动,“这是情怀,也是乡村文化的延续。”
暮色中的西江波光粼粼,陈永豪在禄步码头上眺望对岸。这个曾经“拿着稳定的薪水,每年出国休假”的年轻人,如今两年未曾离开广东,满心满眼都是如何建设乡村。DB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“五一”前夕,他带着两名本地伙伴,正筹划着镇南村的骑行步道、乡村咖啡、农耕体验等新业态。江风吹乱他的头发,身后的喜园亮起温暖灯光,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。